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
“为什么?”教者问。
“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
教者问同学们意见如何,大家七嘴八舌,但说不到关键处。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我们战胜了对手。”
“我们战败了对手。”
“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教者问。
“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
“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
“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
“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
教者兜出第一个包袱,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
“能不能从词的构成上看出点名堂?”教者提示,同学们又活跃起来。有同学说,在第一个句子里,“战”和“胜”的对象都是“我们”,而在第二个句子里,“战”的对象是“我们”,“败”的对象则是“对手”。
同学们渐入“圈套”,教者又兜出第二个包袱:“在相同的句子里,‘胜’‘败’的对象为什么会截然相反呢?”
又是一阵七嘴八舌,语文科代表发言:“在第一个句子里,‘战胜’是‘战且胜’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战败’是‘战而使-----败’的意思。”
“高,高家庄的高!”老师学了一句《地道战》里的话,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即将抵达目的地,教者引导学生继续前进:“谁能说说,这里的‘胜’和‘败’在语法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很快指出,‘战胜’里的‘胜’是动词的正常用法,而‘战败’里的‘败’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似乎可以收网了,教者话锋一转:“‘战败’即‘战而使------败’的意思,词里包含着使动用法,那么‘阻止’又当如何理解呢?”
“阻而使-----止。”听得出,这是50个人的共同声音。
为着巩固阵地,教者又在黑板上写下“提高、说明、打倒、击落”四个词语,然后问道:“从词的构成角度考虑,这四个词有什么特点?”
“提而使------高”,“说而使------明”,“打而使------倒”,“击而使------落”,教室里“乱”成一团。有同学发言,指出这是一组动补关系的偏正合成词,前正后偏,偏义语素都是使动用法。
这时候,教者才告诉同学们,用包含使动含义的动补关系的合成词或是动补关系的短语来对译使动词,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手段,我们不能只根据译文里有没有“使------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断定原文是不是使动用法,也不能只用“使------怎么样”一种形式来翻译使动句,接着提出几个使动句,让学生口头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