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90个字。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安徽铜陵县第三中学张前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则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当前,语文教师普遍感到作文难教,集中表现在:作文教学目标难以确定;作文教学序列不清;写作指导难以做到规范、具体,课文对写作指导用处不大。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指导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只能自行其事,势必导入盲目教学。而学生作文评价这一教学环节却长期被教师所垄断,负担沉重,教师难改、厌改,而社会舆论、家长、学生,都要求语文教师“精批细改”,甚至以为让学生的作文“满篇见红”,改得越多,批得越多,就越好。教师独揽,费时费力,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教师侧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常常因为一已之见或思维的定势,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