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20字。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二、 文本研习
1. 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么?
学生概括:
(师出示幻灯片: 战争与人
战争 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战争 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战争 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让我们透过这场战争来看人,通过这场遭遇来看索科洛夫)
2. 请同学们谈谈关于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
生: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尽管遭遇了那么多不幸。
生: 他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能从火线逃生。
生: 他也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很爱国的人。
生: 他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这从他收养凡尼亚可以看出。
师: 好,这是你们初步阅读的成果,也是你们继续学习的基础。可是,我的原初印象和你们的完全不一样,请允许我也表达一下。
3. 师生对话探讨: 索科洛夫无情吗?
师:你可以反驳我的观点,反驳支撑观点的论据,也可以反驳我的思考方法,但是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在哪里——
(生接着在原文中寻找自己的论点论据的文字。师出示观点及论据。观点: 索科洛夫比较冷酷无情,论据: (1) 34页第二段中间“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怎么这么理智?他怎么一点不表示悲伤?(2) 3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嘿,见是见到了……五月九号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手打死了。”记得很清楚,胜利那一天,头脑很清晰,一点也不伤感,还嘿呀嘿的,好像很轻松啊。(3) 36页第二段“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很轻描淡写,为什么不是扑上去哭呢?)
生: 老师您说的第一个论据刚好说明索科洛夫很善良,而不是冷酷无情,他自己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希望别人的家庭不要再受到伤害。
师:(一直有意坚持为自己辩解)但这不能作为他不为自己亲人悲伤的借口啊。
生: 老师您说的第二句话最后的标点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前后两个省略号表明他说话断断续续,心情很不好受。
师:你读书很仔细,竟然从标点符号中读出了隐含的信息。而且我的一个输入符号错误也没逃过你的火眼金睛。真厉害啊!但这只是……
生: 他的儿子死了,他怎么能不伤心呢?
师:请用原文说话,可以吗?我们不架空分析,那样的分析毫无意义。
生: 35页第一段最后,“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痛……”
师:这里是讲他的妻子女儿。
生: 不都是亲人吗,而且刚好可以证明你第一个论据是不成立的。
生: 36页第三段开头,“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这里明确说明了爱子死后索科洛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