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10字。
紧扣要素,轻松解题——诗歌鉴赏解题指要
要想让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除了尽量提升其诗歌修养和强化鉴赏训练外,还需从纷繁复杂的迷途中给学生指点出一条简洁明了的小径。
如果仔细解构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不难发现,命题者为了不限制学生思维,较多地使用了宽泛而笼统的词语,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简要分析(赏析)”,出现在十个省市的高考题中,其它用得较多的提问词还有:“这样写的好处”、“什么样”、“怎样”、“赏析”、“妙处”、“写法上的特点”等等。这样的提问方式对于那些才华横溢、诗歌素养深厚的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他们可以信马由缰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对于大多数诗歌底子一般的学生来说却成了一道“绊马索”,茫茫然不知从何处落笔,不知道该答些什么,答什么才能拿分。
诗歌鉴赏题该答些什么呢?
如果仔细考察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难发现,命题者为了评卷老师能按图索骥迅速给分,在拟定参考答案时有规范的套路,如果再深入剖析,厘清覆盖在答案的形式上的迷雾,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检点出组成答案的“元因子”,本文称它为“要素”。它们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对2008年全国卷II的诗歌鉴赏题参考答案的分解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解: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实际上是用现代汉语对第一句“小雨丝丝欲网春”进行了解释,即内容〕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并简要评价,即手法〕。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结合注释点出情感,即情思〕。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对一二句景物的简要罗列,即内容〕,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点出景中所含情感,即情思〕;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对三四句的简要概述,即内容〕,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点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情思〕。
从上面的分解中可以知道,组成答案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内容、情感、手法。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形式的问题,拟定答案都离不开它们,而且构成得分点的也是这三个要素。换句话说,只要你提炼出了这首诗的三要素,就可以使许多貌似复杂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可以在诗歌鉴赏的备考中化繁为简,致力于提升学生从诗歌里提炼三要素的能力,并训练其根据不同的提问方式灵活组合编排三要素,整合成规范而完整的答案,以博取理想的分数。
一、要素的含义与提炼方法
1.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