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980字。山东省东阿一中高三阶段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答第1卷前先将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及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或答题纸上。
  4.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严禁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宝藏矿藏      纤夫纤尘不染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B.校正校对      呼吁长吁短叹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解数解读      伺候伺机而动        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D.强迫倔强      剥削生吞活剥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气概       水蒸气       悬梁刺骨     吉人自有天相
  B.增殖       麻风病       强弩之末     如堕五里雾中
  C.缴税       侯车室       绵里藏针     八杆子打不着
  D.贯例    水龙头       食不果腹     口惠而实不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陈凯歌执导的华语传记巨片《梅兰芳》,在长达7个多月的拍摄后,已于2月底杀青,定于12月5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B.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       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C.他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却苦口婆心地教了孩子们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
  D.北京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为摘金夺银无所不用其极,创造“水立方”神话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B.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C.通过“神舟号”载人飞船飞行的连续成功,进一步证明我国在技术上已具备培养航天员的能力,这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
  D.美国总统布什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5.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都市西部一大片茫无涯际的树林。这是片自然生长的树林。    ,   ,    。    ,   。一只鸟在不远处的密林深处栖息,张开鹅黄的小嘴啁啾几声,阵阵类似葡萄酒香的芬芳在柔和的秋气中弥漫开来。
  ①杂草中零星地点缀着紫色的白色的碎花
  ②斑驳的树叶在阳光下显示出微妙的层次,裹着湿气的轻风飒飒吹来
  ③脚下那些不知名的杂草牵绊着你的脚踝
  ④细长的枝条如鹿角在黄昏透明的空气中悄然兀立,煞是美丽
  ⑤树叶便矜持地悄然絮言、微语荡漾起来
  A.②⑤④①③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⑤①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