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130个字。
生于忧患
课内文段
泰安市2004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问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1、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
2004贵阳实验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②是
19.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二)18.①所以②这种人(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2004威海市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边对加粗字的解释哪两组有错误?(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