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70字。
“过节”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文题设计】
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元宵节遥见灯会的热闹,清明节坟前祭拜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中秋节的明月见证团团圆圆的浓厚亲情,七月七因鹊桥相会流传千古……这些都包含很深的民族底蕴,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理念。
而今,中国人春节串门拜年的风俗日淡,剩下的就是喝酒搓麻了。中秋节只剩短信问候了,各类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反倒是圣诞节越来越红火,遍地都是圣诞快乐,情人节满大街都是玫瑰和“我爱你”,母亲节、万圣节,各类节日纷纷登场。
日前,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博士联名发文抵制圣诞节,要求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针对这一现状,你有什么看法?请以“过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思考点一:传统节日映射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表征。端午节被韩国申遗的痛楚依然郁积在胸,如果我们中华民族连这些都淡漠了,我们拿什么面对世界?
思考点二:洋文化的冲击像是迎面而来的海潮,退却后,遗留的是珍珠是贝壳抑或是石子苔藓?中国人应有所选择,不应一并收纳。
思考点三: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大,落笔时要选择小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传统节日一言以蔽之:“吃”——春节吃分岁洒、新年酒,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人散后,天如水”(丰子恺),繁华落尽,谁还会摸着肚皮关注精神、关注传统?要使得传统节日能够发展传承,紧扣时代的脉搏,必须关注意识层面,提升精神层次。
思考点四:外国节日在中国的红火不过是商家为赢利促销的“造势”,是表象,是假象,人们根本忽略了其原有的宗教内涵。有的人冲着“折价”“清仓”去赶趟儿“血拼”一回,有的人是在忙里偷闲借洋“节日”找乐子。
思考点五:外国节日的到来,让比较内向的国人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打开心扉对父母、师长表达一份感恩之情。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多少让人感受一点温馨与和谐。
思考点六:变了味的外国节。如,舶来的2月14日情人节即西方传统圣瓦伦丁节,本来是为缅怀修士圣瓦伦丁和纪念人间真挚爱情的圣洁时刻,寄托着真善美的美好寓意。中国的年轻人早把这些抛到九霄云外,节日过得越来越火爆、激情,越来越散发出浓烈的性爱味、金钱味、商业味。北大教授孔庆东一针见血指出,“过节,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而在中国,节的本质意义大都被消解、遗忘或者扭曲了。”
思考点七:“节日腐败”让“节”成了“劫”。风气日下的社会,过节助长了腐败之风,收受贿赂、吃喝玩乐、滥发钱物、公费出游、串门跑官……种种腐败在节日中花样翻新地上演着、延续着。
[例文一]
且聚,且散
温州中学高一(4)阮甜怡
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北风侵袭着萧索的街道,残雪堆积了一地的凄清,天色将欲垂暮,店铺家家紧闭。若非民居外亮红的一幅春联与窗口透出的几晕烛光,谁能想象这是中国最大的节日——除夕夜的情景?那,如果是这样呢:夜的大街光明如昼,精心装饰过的橱窗连成一片童话般的奇景,笑容满面的圣诞老人手捧一把红通通的糖果,远处飘来《平安夜》安详的歌声。当然,那些华丽的别墅此刻是安静的,谁愿在这狂欢的季节守在空荡的家里?
选择一个节日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一直过得太累了。
人类一向是恋家的动物,中国人尤其是。异地经商、他乡求学或是成了“宦游人”,都是中国人被迫离家的理由。是由于山水阻拦、各地文化差异还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归乡成了离家人最大的一块心病。于是节日给他们送去了慰藉:春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