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9910字。
  安徽省蒙城六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急湍(tuán)愀然(qiǎo)说服(shuì)量体裁衣(liáng)封妻荫子(yìn)
  B、浸渍(jīn)熟稔(rěn)纤细(qiān) 数见不鲜(xiǎn) 令人咋舌(zà)
  C、盥洗(guàn)孝悌(dì)茎叶(jìng) 方兴未艾(xīng)叱咤风云(chà)
  D、戕害(qiāng)确凿(záo)懿范(yì)压轴大戏(zhòu) 畏葸不前(xǐ)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撕打 安祥 金碧辉煌 行迹可疑
  B.题纲 肄业 义愤填膺 和言悦色
  C.矜持 宣泄 委曲求全 各行其是
  D.笑魇 暴燥 茕茕孑立 良晨美景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B.傍晚的大山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余震不时地发生,空谷足音也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
  C.据统计2008年奥运会有数千万人聚集到北京,此刻的北京,真是浩如烟海了。
  D.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自民党的“一老一少”两位首相都无奈地选择了“突然”辞职,日本政坛可谓陷入多事之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2008年5月8日这一天,藏汉火炬手在世界之巅共同举起象征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圣火,这不仅奏响了中国国力强大、民族团结、科技进步的时代强音,而且彰显了西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客观现实。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科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9分)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以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辨。“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合人生智慧充分体现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6.下列对“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周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儿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