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90字。
《北方》素材
我们久违了的这种雄浑厚重的风格
——艾青的《北方》欣赏
温儒敏
一九三八年二月,艾青因为抗日战争爆发正在中国的北方山西、陕西等地流离,路经潼关之时写下这一首《北方》。诗人通过描写北方土地在寒风、沙雾中的一片肃杀景象,表达了对国土面临沦陷的忧虑、对苦难民众的深深同情。但是在“悲哀”的同时,诗人特别强调这片土地所表现的顽强生命力,他崇敬和热爱这种力量以及具有这种力量的祖国人民。在《北方》粗犷苍莽的气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民族战争必胜的信心。
诗歌一共五节,一至三节主要是景物描写。在诗句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莽莽一片失去了生命绿色的土地,在沙雾中失去光辉的太阳,天与地笼罩在晦暗不清之中。这已经给人一种整体的抑郁、苍茫的悲凉感。然后是冻结的村庄、山坡、河岸,在风沙中前行的孤单行人、负重的驴子、惊惶的雁群……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在寒风和风沙肆虐下的北方画卷。要注意的是,诗人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艾青擅长捕捉瞬间的感觉和意象,并且在感觉和意象之中渗入个人的主观情感,从而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这里的景物也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村庄、山坡、河岸是如同荒冢的,行人是呼吸困难的,驴子踏着厌倦的脚步。诗人这样描写景物,是为了突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如何困难。诗人在题记和诗歌的第一节中两次说“北方是悲哀的”,这些景物的描写就是围绕着这一内心感受而展开的。抑郁、苍凉的景观和诗人的叹息紧密相连,这特别值得细心体会。然而,北方的土地和人民正是在这种寒风肆虐中渴望着生机。这种充满低沉、忧郁情绪的景物描写,为诗歌的后面内容进行了铺垫,读了这三节以后,我们可以先在心里留下一种预设,注意诗人在后面是怎么来转变诗歌的整体情绪氛围的。
第四节一开始又重复了“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这构成了反复吟唱的效果,加重了诗歌的悲凉感。同时这又是一个过渡句,这一节诗歌不再是客观的景物描写,由此诗人开始直接地抒情。为什么北方如此悲哀?自然环境的恶劣是外在的,关键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民众,他们承受着灾难和不幸,挣扎在贫穷和饥饿中。读到这里,可以试着体会,其实在前面三节中寒风、狂沙给北方土地带来的恐怖是暗含比喻的。诗人此时因为抗战爆发而飘零,他内心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痛恨。他不仅同情北方的人民生活在这样的恶劣自然环境中,他更同情他们所遭受的人为的蹂躏和侵略。
诗歌的第五节是最长的,也是全诗的中心和重点。在这一节中,前四节诗歌中“北方是悲哀的”低沉叹息一变为昂扬的信念,全诗进入高潮。诗人五次表达了“我爱这悲哀的北国”的情感。和前面四节诗中重复出现的“北方是悲哀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前几节诗歌奠定的低沉“悲凉”,因为诗人这种执著甚至有些执拗的情感,在这里拓展为一种阔大的“悲壮”。在阅读第五节诗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诗人的表达,为何偏偏对这片悲哀的北方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说他不诅咒“扑面的风沙”,因为“无垠的荒漠”引起了他的崇敬。因为这种恶劣的环境正衬托了与之斗争的人的高贵品质。诗人所敬佩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顽强精神。几千年以来都和自然相搏斗,为保卫土地,从来没有接受过屈辱。这里还隐含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所谓“风沙”、“荒漠”我们已经分析过,在诗中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方面指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另外也暗指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残暴侵略。在诗人看来,祖祖辈辈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有着惊人的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毅力和勇气,即使是死去了也把骸骨埋在这里。生于斯、死于斯,“——这土地是他们开垦的”。诗人其实也在强调,这片土地是生死于此、勤劳耕种的劳动人民的,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祖先除了给我们留下生存的土地,更留给我们顽强的抗争精神、永不低头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