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600字。
课题 七、 咏月诗三首 1 把酒问月 课时: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A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熟背全诗
B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C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诗歌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一、作者介绍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自述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后,其父迁蜀,此时李白时五六岁。自幼聪颖,稍长,能作赋、好剑术,曾手刃数人。大盖四十岁以前,都是遨游於天下,逍遥自在。天宝初年,正值李白四十二、三岁时,游会稽,且应召待诏翰林,见杨贵妃,辱宫人高力士,留长安而不得意,遂浮游四方十年。天宝十三年,安禄山反,玄宗奔蜀,肃宗即位灵武。时永王璘为荆州大都督,璘为玄宗第十六子,见江南富庶,又有部下怂恿,遂有独立之志;永王重李白才气,辟为督督府僚佐,一同东下。不久,永王为肃宗所败,李亡走彭泽,坐系寻阳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长流夜郎,遂贬洞庭,上三峡至巫山。未至夜郎,遇赦得释,还憩江夏岳阳。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阳冰为当涂令,李往依之。四月,代宗立,拜他为拾遗。十一月,病殁。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讨论诗歌内容。
三、诗文赏析:
1、本诗开通有什么妙处?
总结:古代的时候,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迷.青天有月来几时劈头一问,对那时空的奇迹大有神往,迷惑之感.我今停杯一问之,给人一种非常突然的感觉,充分显示作者神往的醉态.倍有诗味.前两句倒装,一问摄起全篇,颇有气势.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咏月舒怀.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句道出了人与月的什么关系?
总结;月高挂于天,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人无意追攀时,月却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即若离,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之于人既亲切又神秘的奇妙
3 哪两句描写了月色之美?试做一简单赏析。
总结:此二句极写月色之美。以“飞镜”为喻,以“丹阙”“绿烟”为衬,皎皎明月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绿烟散尽,清光焕发.月色之美形容的如可揽接。
4 但见霄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几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总结:月初东海消逝西天,踪迹难以猜测,偏能夜夜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传达诗人的惊奇,从而浮想联翩,进而究及那有关月亮的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的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的寂寞?期间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情怀.
5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古人交替更换,不知多少年代,但是月亮却始终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二句造语备及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慨.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独特鲜明.
学生读文。讨论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发言。
紧接二句对月色做描绘。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讨论。发言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朗读并背诵诗歌。
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于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显示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
作业布置 朗读诗歌,达到熟练背诵。
教学反思
课题 2 月下独酌 课时: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A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熟背全诗。
B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C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诗歌内容。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一、简介李白的处境: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 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二.引导学生讨论诗歌内容。
三、诗文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总结:“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总结:“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四 板书: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学生读诗,讨论诗歌内容。
简议月的意象。
学生讨论。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
“独酌”
学生讨论;
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不解”“徒随”“暂伴”
学生发言
反衬
同流合污、
阿谀奉承
朗读并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