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790字。  高三年语文综合测试卷(二)
  08-1-17
  阅读(共80分)
  一、古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        _______,                  。(《赤壁赋》)
  (2)                    ,                        ,圣心备焉。(《劝学》)
  (3)_______        _____,______  _   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4)锦瑟无端五十弦,                。               ,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3分)
  译文:                                                                              
  (2)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3分)
  译文:                                                                           
  (三)古诗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 溪 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6.诗的颈联写景颇有特色,使人如身临其境,试分析其独特之处在哪儿?(3分)
  答:                                                                            
  7.本诗的尾联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会使诗人产生怎样的情怀?(3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