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10个字。
[单课闯关栏目]
《奇妙的克隆》随课金助学
同学们,万丈高楼从地起,打好基础是搞好学习的第一关。“基础层级”难度系数★★★,可要细心确保顺利通过啊!
1.标注拼音。
繁衍()蟾蜍()两栖()哺()乳繁殖()
2.书写汉字。
bīn 临pín 率péi 胎lín 片乳xiàn dàn 生
3.解释词语。
悲喜交集:
相安无事:
4.选词填空。
①经过385天59代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连续继续陆续)
②……并把这些细胞的核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准确精确精密)
5.积累文化常识。
课文中提到的“猴毛变猴”的情节出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它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现在,挑战大家的是“能力层级”训练题,难度系数已升至★★★★,胜利永远属于那些不畏艰难的人,加油啊!
6.认识说明方法。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
②无性繁殖的英文名叫“clone”,音译为“克隆”。()
③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把一把候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候就是克隆猴。()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7.理清说明顺序。
①作者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按照从到的顺序,易于读者理解克隆的含义。
②“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的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克隆试验”到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类到类再到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问世做好了铺垫。
8.品味句子。(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的不同点。)
①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