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600字。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议论类文章的丰富
第二节 旁征博引 事丰理显
——议论类文章的丰富
知识导学
议论类文章要达到丰富,在材料上追求的是博学多才,毕竟材料是作品最根本的载体。可以说,历代优秀之文无不在材料上具有顺手拈来、回环往复的特点,无不在情和理上具有协调统一的特性。从《庄子•逍遥游》的神奇莫测比喻娴熟而具有哲理的思考,到刘基《卖柑者言》的寓意于言,事理结合而说理深刻,从贾谊《过秦论》的大肆渲染、大肆铺排到韩愈《原毁》的古今对比正反对比,莫不是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而情理兼具的典范。在当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文化散文,都在说古道今,融贯古今,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尽情地徜徉,充分展示材料丰富的重要性。所以,文章要做到情感丰富,启迪人智,首先是要材料丰富。同时,议论文还要在材料的挖掘上下功夫,达到神韵的丰富。
一、旁征博引
而所谓旁征博引就是指说话、写文章引用作为依据或例证的材料具有广泛性、广博性。所谓情理并茂就是指文章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具有情味,以情感人,并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因此,材料丰富就是指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主要是说议论性文章能够旁征博引,理论引论、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都比较确切有力;记叙性文章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能够更宽更广地使内容具有细腻的情感和回味无穷的思考。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丰富,要求之一是做到“材料丰富”。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要成功,不仅要有“米”下锅,而且还要多多的优质“米”。万万不可对材料有满足感和随意性。好的作品是精选出来的产品,是纵横千里横贯东西的“轻骑兵”。它讲究的是旁征博引,但绝不是拖沓冗长,而是通过旁征博引达到更加动情、更加有力。在议论中,古今中外、高雅通俗都要涉及,从而给人一种丰富厚重之感。
二、视角独特
每一个文题,都能引发、激发我们的思维。
任何一个材料,都会在认识、评判、表达时会有自己的一方天空,为思维视角的独特提供了可能。对于议论文而言,实际上是讲究一个论证的过程。一讲到论证,很多人就会想到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等。论证性的文章更讲究思路的清晰,尤其需要视野的开阔。毕竟,它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议论文思路的开阔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而具体方法常常体现在局部。有了全局性的论证思路,再具体地安排好某一局部论证方法,那就可以取得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较好效果。因此,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极目千里;只有极目千里,才能文思如潮涌,浩浩荡荡,绵延上万里。而且常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景象。而有的人找到了文章的切入口,可还是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笔,那问题就在于写作思路没有打开。
因此,我们要在平时训练当中,用脑用心,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每一则材料用好用足,文章就会变得独特起来。
三、意境幽深
一篇好作品的打磨是历经多方面的,构思巧,材料好,语言精等,但更需深刻的立意,深远的意境。幽远的文章,令人看不完,猜不透,咀嚼不尽,回味无穷,是作品的高境界。意境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的,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是文章中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作了独到的诠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