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80字。
《炉中煤》教案
枣庄职业学院宋凤玲
教学目标:
1、 掌握“辜、殷、卤、栋”等生字。
2、 了解新诗的一般特点,掌握朗读诗歌的有关知识,并有感情地朗读。
3、 了解通过比喻抒发强烈感情的写法,分析语言凝练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4、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报国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富有表现力的朗诵。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词语。2、试背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明确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生谈教师板书(形象、生动、精练、富有节奏、饱含强烈情感)
《炉中煤》就是诗人郭沫若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报国激情的一首好诗。
二、 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诗集《女神》和作者郭沫若。(板书:祖国自己比作女郎炉中煤)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放幻灯片):
《炉中煤》是诗人对祖国的恋歌。写于1920年12月,当时,诗人正在日本。1914年初,郭沫若怀着“报国济民”的抱负东渡日本留学。由于国内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才华未能施展。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思念祖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虽然他未能亲自参加国内的“五四”运动,但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却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三、 好诗要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强烈的感情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明确重音和节奏并谈如何读节奏和重音学生试标三、四节节奏及重音。
五、 放录音,学生欣赏学生齐读
六、 朗诵
在背诵及掌握节奏和重音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表情、动作)
学生准备上台表演师生评价
七、 理解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分析第一节
1、 诗人为何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2、 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
(启发:年轻的女郎的特点结合背景)师生讨论后明确
“明确:炉中煤”炽热、强烈,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思念情绪。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