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500字。  刺客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体会刺客具有的那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
  2、参考课下注解,依靠工具书,疏通课文;集体讨论,对荆轲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及评价。
  3、体会司马迁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体会作者对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的钦佩之情。
  [背景链接]
  1、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2、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恣( zì)  2.戮没( lù ) 3.骨髓( suǐ )  4.揕( zhèn )  5.偏袒( tǎn )  6.处士(chǔ)
  7.濡缕(rú) 8.忤视( wǔ) 9.变徵( zhǐ)   10.瞋目( chēn )11.柙( xiá )  12.愕( è )
  二、通假字
  1.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通“纵”,联合)
  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惊慌)
  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5.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投掷)
  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被雇佣的人)
  7.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威慑,震慑)
  三、一词多义
  造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拜访,到……去)
  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因造玉清官,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固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要的地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坚决,坚持)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