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个字。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义初语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它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朗读”为主,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和腰鼓的的磅礴气势,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但由于生活在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腰鼓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课堂中又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同时,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本节课还充分利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二、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通过学生“说腰鼓”和多媒体短片“说腰鼓”的环节,从经验、声像方面交流、体验安塞腰鼓的形象魅力,以达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之目的;然后通过师生合作式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艺术形象,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感悟腰鼓艺术“宣泄生命”,体现“生命之劲”的艺术特质,完成腰鼓形象的理解;既而过渡到品味课文语言的环节,在品读美句中感受课文语言的气势和激情,理解课文“好鼓配好文”,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最后根据“大语文”的要求,由课内拓展至课外,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完成“创意展示”环节,让学生在广告词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创意的升华,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对生命和力量的热烈赞美,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2、诵读导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多媒体应用与分析
一、激趣导入
1、导语: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刘成章的引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
2、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安塞腰鼓”。
3、观看多媒体短片: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 应用——
CCTV4专题介绍陕西安塞腰鼓的视频短片
分析——
此环节在学生交流有关“安塞腰鼓”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帮助学生补充和完善“安塞腰鼓”的艺术形象,以达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