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追问”为追问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答仪式”的反思
新生中心学校 曾水林
摘要: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就是改变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过程,但现代教学又陷入另一误区——“问答仪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应作好“导演”,让学生直接与文本(教材)对话。
(一)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但当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不难发现,我们又形成了另一“模式”,那就是在很多课堂上出现了一种“问答仪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按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连续提问,而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而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把自己预定好的答案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中,表面上看似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则不然。在“问答仪式”中,其实是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在被动的适应。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很清楚、透彻,学生不一定就学会了;教师讲得生动也不等于学生一定有收获。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持续、主动地自我学习,自己亲自实践、亲自体验。
可以说,“问答仪式”教学中,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中,他们始终处于被教师追问的状态中,教师垄断了课堂上的互动沟通,替代了学生与文本(教材)的直接对话,而与此同时,被提问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部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