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江苏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版本:
苏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94 KB
评级:
时间:
2009/3/25 7:35:09
下载:
本月:1 总计:81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15800字 江苏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 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 性、仗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 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 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予,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 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 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 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作“开明天子”,把这一切揉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衣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于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16.“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二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
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论述类文本
15.C(A.误在趣味性、长见识。且“没有可比性”不是说康德比不上孔子。D.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
16.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2分)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孔子康德只说过一句话。(4分)
17.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2分)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4分)
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一)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她”从哪里来
张宝明
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三(桑)小说《西门底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目。
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外来语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通..
陕西省各市2009届高三调研语文卷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通用
高考复习社科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粤教版
江苏省各地区和部分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
湖北省各市2009届高三调研语文卷精编:论述类文本 通用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
江苏省各市统考2009届高三调研语文卷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通..
浙江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论述类文本专题 通用
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大汇编:论述类文本专题..
安徽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试卷精编:论述类文本专题 通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