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20个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教学准备:1、预习背诵课文2、搜集整理有关文学常识
教学时数:2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饮酒(其五)》
一、组织自学: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作家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出示朗读方法。
二、交流释疑
(一)、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三、小结应用:
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四、诵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行路难(其一)》
一、组织自学:
(一)、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二)、作家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出示朗读方法。
二、交流释疑:总结上首诗的学法,运用此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所得,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