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70个字。
老问题,新路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及思考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丁海意
内容提要:农村作文教学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深的区域,三十年的语文教改虽成就不菲,但作文教学却还是老样子,还在老地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做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误区老样子老地方新路子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中学写作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但作文教学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农村中学学生的共同感慨。翻看一下学生的习作,诸如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内容干瘪、语言无味、病句满目、错别字连篇等现象屡见不鲜,暴露出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些症结。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深的区域。教师的教、学生的写,都是围绕考试能得高分打转,严重偏离了正常教学要求,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总之,一句话,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1、要求不切实际,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要求过高,学生“望文生畏”。为了应付抽考和统考,让学生得到作文高分,以减缓社会、家长对教师的压力,许多教师不得不用文学创作的要求强加于作文教学,用作家创作的程序(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进行作文教学,要求越拔越高,学生越写越怕。还有的教师用报刊上发表的学生习作指导、衡量学生作文。这种不顾农村学生实际特点,任意拔高要求的作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部分习作或“言之无物”,像一锅清水;或言之无序,似一桶浆糊;或“言之无文”,(“文”指文采),味同嚼蜡。要么要求过松,学生作文“量少质劣”。部分教师作文指导简单化:作前指导薄弱,作中指导乏力,作后指导简单,往往给学生习作打个分数就算过关。一学期练笔的次数偏少,只局限于基础训练中的大作文,真正能夯实作文基本功的小练笔,放胆文却被教者忽视,造成“量少质劣”的境况。
2、 学生习作、考场作文虚假的文风堪忧。有些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积累自己的生活,作文中“无米下锅”,为应付教师检查,只能胡编乱造一气,乱抄乱套一气。因此,从报刊上改头换面套来的“套文”,从书刊上原样照抄来的“抄文”常出现在学生平时的习作中,教者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甚至有个别学校、个别教师也抑制不住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对这种虚假的文风推波助澜,公开提倡走所谓“捷径”,组织学生背作文,套题目。于是乎,学生们朗朗有声地背诵着,不是名人大家的精美篇章,也不是他们自己通过阅读积累起来的美妙词句,仅仅是老师自行搜集的,自认为可以提高中考作文分数的所谓的精美句子。这种临考时猜题和押题的应试作文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违反了从生活实践出发,学生情愿的写作规则,也严重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原则,将写作引入歧途。
3、作文教学缺乏一套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理论。教者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作文过程的研究,作文指导没贯穿“先扶后放”、“从说到写”、“从仿到创”的原则,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