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解决办法:
组织学生诵读、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感受、领悟。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外选读《庄子》中的篇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请读《秋水》。
二、诵读、理解
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释义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海神名。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第二次诵读,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