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王何必曰利》教案1
分类:
语文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57 KB
评级:
时间:
2009/4/1 6:39:30
下载:
本月:1 总计:132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3000字。
教 学 目 标 一、 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二、 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三、 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 学 重 点 一、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 学 难 点 一、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 法 设 计 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学 法 指 导 诵读法 、自读法结合法
教 学 反 思 审阅 签字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__ 2、苟为后义而先利__ 3、吾闻秦、楚构兵__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 5、愿闻其指___ 6、然而不亡者____ 7、孳孳为善者______ 8、舜之徒也_____ 9、利与善之间也____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 (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_____ 2、未之有也_______
五、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第二课时
课文内容分析
一、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4、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二、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三、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四、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五、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第三课时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 、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 、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 (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五、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领悟书本P52(相关链接的意义)。 2、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3、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资料补充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猛子是否要人民完全不考虑“利”?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三、
(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结合文本简析
四、1、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王何必曰利》教案 人教课标版
《王何必曰利》ppt2 人教课标版
《王何必曰利》ppt1 人教课标版
《王何必曰利》ppt 人教课标版
《王何必曰利》音频朗读 人教课标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