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的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科学和民主的为武器、反封建蒙昧主义和反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怀着打碎禁锢民族精神的枷锁,救治民族精神创伤的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呐喊于文化革命的前沿阵地的。“人的解放”也就成为他的小说的中心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现就是对病态的国民精神的解剖;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伦理道德,以动摇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统治。1918—1926年间鲁迅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后来将这些小说集结成《呐喊》与《彷徨》,这些小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控诉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刻画了一系列“沉默的国人灵魂”。对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是最为同情的。他认为几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不但造成了中国妇女的生活悲剧,而且导致了中国妇女的精神悲剧。中国的妇女,她们受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毒害最深。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使他们失去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精神上失去了人的自觉。她们活在世上,仿佛“被人们弃在尘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但最后默默地“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对于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关注,对于中国妇女“默默生长、萎黄、枯死”的奴隶悲剧精神的写照,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控诉,在《祝福》中,鲁迅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地出发,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来表现这一主题思想。
祥林嫂善良、勤劳、安分、俭朴而顽强,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手脚都壮大”“顺着眼”,“整天的做”,“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似乎闲着就无聊”,“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具有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德,她想用自己的最大限度的劳动,换取起码的生存条件——“做稳奴隶”。但是在旧社会,封建伦理道德不断摧残她的身体,吞噬她的灵魂,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所概括的深刻时代内容和思想意义表现在:
一、旧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的缩影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妇女”与“小人”并列,处于受人歧视、任人宰割的无权地位。“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观规定妇女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不承认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妇女只能是从属品。封建伦理道德又凭着父权、夫权、族权、神权及政权,对妇女进行压迫,使中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苦。所谓父权,就是父母有主宰子女的一切权利,在男婚女嫁上子女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所谓夫权,就是指丈夫有统治妻子的权力,妻子对丈夫必须“从一而终”。丈夫死后妻子必须终身守寡,不事二夫。所谓族权,指家族利用宗规、族规对地位低下的族人进行野蛮统治的权力。所谓神权,是指阴曹地府阎罗天子等操纵人民生死的权力,它是一种维护“三从四德”的不可捉摸的强大的力量。所谓政权,是指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封建五权象五条绳索扭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反动势力,使妇女无力抗拒。五条绳索交织成严密的罗网使妇女无处逃身。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并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反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依然紧紧桎梏着广大妇女。而在祥林嫂身上几乎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所有手段和力量。在父权的压迫下,祥林嫂被迫嫁给了一个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