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650字。2009年抚顺市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分数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的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 并答在试卷的答题卡上;其他题为必考题,在试卷上作答。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1、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2、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作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者,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刘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