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文学美最集中展现的是两个部分:易水诀别和荆轲刺秦。通过情感诵读、教师鉴赏引路的方法,抓住这两部分重点落实,从知、情、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授时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脉,继而感受形象,体会感情,力争将易水悲歌段落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正音:督亢(káng)愿足下更(gēng)虑之樊於期(wūjī)右手椹(zhèn)其胸拊(fǔ)心血濡(rù)褛以药淬(cuì)之忤(wǔ)视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色朗诵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色——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