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840字。  2009年高考语文三轮综合测试卷(四)
  第I卷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奇葩(pā) 恫吓(hè) 奶酪(luò) 妩媚多姿(wǔ)
  B.奇葩(pā) 恫吓(hè) 奶酪(luò) 妩媚多姿(wǔ)
  C.颔联(hàn) 俟机(sì) 纨绔(kù) 风流倜傥(tǎnɡ)金钗(chāi)    D. 处(chù)理 恪(kè)守 刚愎(bì)自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背景下,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显得尤其意味深长。
  B.如今,网络写手辈出,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现象。
  C.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这是红歌会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D.中央电视台的几个科教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较高的水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两岸“三通”的实现,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的人员往来与交流合作从此将呈现一幅全新的景象。
  B.红歌影响了几代人,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对于中年以上的观众来说,唱红歌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对激情年代的怀念。
  C.很快,国家为拉动内需而推动的更多重大工程已经即将陆续开工,五个部门也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要进行全程监控。
  D.春晚不是不能搞,要搞就最好强强联合,几个大的省级台汇集人力财力,在央视春晚之外搞出特色来,也让观众换一换品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和谐”的概念不简单,_______,世界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安宁。
  ①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②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③如果全世界都能够接受这个概念,我们这个地球村就会安静很多④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⑤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
  A.④②⑤⑥③① B.③⑤⑥①②④
  C.⑥⑤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⑤⑥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