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40字。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与课后思考
  林晓红
  一、教学设计
  [研究问题]科技作品阅读教学如何既体现文体特征又上出语文味?
  [问题提出]初中阶段的科技作品大多数都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兼有科学与文学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生活中,阅读科技小品和科普作品显得越来越必要,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的说明文教学常常容易走两个极端,不是上成科学课,就是上成文学课。前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后者忽略了科技作品自身的特点:似乎都不妥当。那么如何在科技作品阅读教学中处理好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实施策略]
  1.重在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与运用的能力。
  3.根据文章特点,充分利用好作品中部分文学色彩浓厚的资源,关注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掌握物候的相关知识,领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3.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积累一些古诗。
  [教学安排]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物候知识的资料。
  2.布置学生积累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
  [教学步骤]
  一、联系第一课时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唐宋诗中的物候》。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画面,每幅图上各出现一首唐诗:《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行》《江雪》)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诗句大家熟悉吗?它们跟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呢?(都是唐宋诗,都反映了物候现象)大自然的四季景色本已美不胜收,再经唐宋诗人的深情吟咏,就更令人沉醉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诗人们在给了我们一种心境的寄托和心情的沉醉的同时,于无意间让作为有心人的物候学家竺可桢从中发掘出了新的价值,那就是——利用唐宋诗歌来研究和解说物候。
  现在让我们来一齐重温一遍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感受其中反映的物候,体会一下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二、理解主要信息
  1.上节课我们把这篇比较长,又有不少生字词的课文好好读了一下,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重点研读了首尾两段,不知道大家对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否了解清楚了呢,那就是什么是物候?(课文中有没有现成的句子解释了物候?)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