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190个字。
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专题
记叙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与往年的一样仍然独占鳌头,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本专题将主要指导同学们阅读狭义的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
【考点搜索】
1.对记叙的要素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饿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经过: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2007年河南实验区卷)、“本问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007年贵州遵义)。
2.对记叙文主旨的考查,如“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2007年湖北潜江)、“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007年陕西)
3.对记叙线索的考查,如“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2007年江西)、“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007年上海)。
4.对记叙顺序的考查,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2007年湖北随州)、“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2007年福建泉州)。
5.对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的考查,如“文章第段还写到那天晚上,爸爸守在“我们”身旁,一夜没睡。这段描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2007年湖北鄂州)、“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07年陕西)
6.对记叙文中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考查,如“‘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2007年湖北襄樊)、“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2007年广东汕头)。
7.对探究、欣赏记叙文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考查,如“你是否同意30年来‘我’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2007年辽宁12市)、“读完全文,女孩的故事使我们联想到“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从他们身上,你读懂了什么”(2007年广西河池)。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专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以看出,中考说明文的考查同其他文体的考查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和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纵观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说明文阅读在整个阅读题中的比重在增加,在所调查的100套题中,近七成设置了说明文阅读;
2.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3.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
4.题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致可以包括三个层面:概括性理解,精细化理解,迁移性理解。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如:“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2007年山东滕州)、“读了本文,你觉得氢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哪些优点”(2007年浙江金华)。
2.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如“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请补写出其中缺少的部分:
什么是可燃冰→→首次发现可燃冰的时间、地点及估计全球储量→→目前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2007年四川广安)、“这段文字按照地学科学发展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2007年广州高州)。
3.考查对说明方法极其作用的理解,如“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并说明其作用”(2007年江苏镇江)、“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2007年湖北潜江)。
4.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感知,如“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007年浙江湖州)、“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2007年江苏泰州)。
5.考查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如“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2007年浙江嘉兴)、“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2007年湖北随州)。
6.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如“比较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007年北京)、“第⑦段中地球‘不堪重负’‘生病了’‘在呻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007年湖北恩施)。
7.考查综合探究能力,如“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
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2007年湖北潜江)、“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2007年江西)。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专题
议论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
【聚焦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2007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07年中考选文《书与人的随想》(山西太原)、《学会做人》(福建福州)、《演奏快乐》(四川成都)、《孝心无价》(四川达州)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4.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007年四川成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2007年江苏盐城)。
2.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如“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2007年山西太原)、“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说理由”(2007年四川资阳)。
3.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2007年湖北荆州)、“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07年辽宁沈阳)。
4.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试分析文章在论述“宠辱不必在乎”这层意思时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2007年湖南常德)、“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07年辽宁沈阳)。
5.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第(7)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2007年山东滨州)、““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2007年河北邯郸)
6.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如“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微笑值多少钱’的理解”(2007年福建龙岩)、“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他烦透了。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2007年广西百色课改卷)。
【方法指津】
1.对论点的把握。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首先看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读者自己用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2.对论据的把握。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