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0个字。
《马说》导学案
wannaflysdl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和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3、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方法导引]
本文篇幅较短,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结合注释自学,对疑难处教师引导讨论。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既集以往之大成,又对后世产生了无穷影响。他是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力求为诗歌发展开辟一途,其奇崛横放的风格和散文化、议论化倾向,对宋诗颇有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2、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3、背景介绍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道”。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宜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写了《马说》一文,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习过程]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A级)
祗辱于奴隶之手(祗:_____________ _)
骈死于槽枥之间(槽枥:________________)
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_ _)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 _)
是马也(是:_____________ 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__ _)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_ _)
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_ 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 _)
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 _)
二、翻译下列句子。(B级)
1、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