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310字。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高考送别诗复习学案
  主备人:江舟审校人:聂欣华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人世死前惟有别”(李商隐)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复习总结】
  2002—2008年高考共考了5首送别诗,如2006年湖北卷(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和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比较阅读)、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08年重庆卷(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所选的送别诗都具有借景抒情的特点。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杨柳、流水等意象是考查热点。
  1.送别诗知识小结
  古人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①.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
  ②.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般有三种:即凄婉哀伤,慷慨豁达,坦诚心志
  ①.表达对亲友的依恋,如杜牧的《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
  ②.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实话语中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
  ③.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
  3.送别诗的抒情方式
  送别诗按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有些送别诗只在结尾直抒胸臆,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2001年全国卷)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衣比散丝(雨丝)”,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船远去的帆影已消失在碧空尽头,可李白还凝望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流向水天交接之处,这久久凝望中寄寓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挚意。
  4.送别诗的意象:
  ①. 送别诗的常用意象: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⑵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⑶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②.柳”与送别情感:
  典型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
  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③.傍晚”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情感的关系:
  典型诗句:山中送别王维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而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④.“月亮”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情感的关系:
  典型诗句:送友人薛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