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12850字。
辽宁省锦州市2009届高三质量检测(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所有题目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我们透过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茶叶情况的零星史实,联系汉以前的茶史资料.多少也就能够朦胧看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举例来说,由于士人愈来愈多的卷入饮茶行列,两晋时,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孙楚《出歌》等吟及茶事诗歌和出现了杜育《荈赋》一类专门描述茶的茶文化艺术,而且也为茶叶抹上丁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使茶叶文化多少注进了一些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同时.随着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孕育中的茶叶文化,也自然地融进了不少道教和佛教的有关思想和文化内容。这一点,我们从陆羽《茶经》引述的《神导记》中的“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食忌》关于“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前乃至三国时期,只有在巴蜀一带才能喝到茶。
B.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的传播,茶叶产量的增加,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
C.茶叶被人为的抹上了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这样茶就成了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的代表。
D.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其精神内涵的形成,还要考虑物质因素。
2.下列对文中有关宗教内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加点的“前者”是指“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和“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
B.作者认为西汉甘露大师可能是僧人,也可能是道士。
C.《清净法引经》应该是一本佛教的经书,其中所称的“儒童菩萨孔子”就是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D.由于两晋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教义的“中国化”时间不晚于晋朝的建立。
B.禅宗兴起以后,佛教和道教对茶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并驾齐驱了。
C.佛教和道教编撰伪经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争取信众。
D.我国传统茶叶文化一定是在晋朝开始形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行俭传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日:“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风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日:“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