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520字。兖州市2008—200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质量监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答案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规定的区域内,超出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0分)
  一、(每题3分,共30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琼筵(yàn)   迤逦(lǐ)    缫(cāo)丝      管弦(xián)呕哑
  B.金钗(chāi)  萦纡(yū)    骋(chéng)望    春雨初霁(jì)
  C.桅(guǐ)樯   欢谑(xuè)   扁(piān)舟     妃(fěi)嫔媵嫱
  D.豆蔻(kòu)   剽掠(piāo)  潺湲(yuán)     钟鼓馔(zhuàn)玉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饥馑  蛾眉  大梦将寤  吞声踯躅不敢言
  B.锦囊  白芷  所向披靡  女娲练石补天处
  C.苍海  珍馐  烟雨空濛  岩扉松径长寂寥
  D.颠覆  飘飖  辘辘远听  天涯霜雪霁寒霄
  3.分别填入下列语段中空缺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王维、孟浩然等人继承了陶渊明    田园、谢灵运     山水的传统,又加以发展变化,以田园的情趣     山水,以山水的眼光     田园,表达隐逸的思想和情怀。
  A.吟咏  刻画  观赏  领略     B.吟咏  刻画  领略  观赏
  C.刻画  吟咏  观赏  领略     D.刻画  吟咏  领略  观赏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祭十二郎文》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悼念亡侄的悲痛,于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B.李贺的诗歌描写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意境,其中有羲和敲打着的发出玻璃声的太阳、满布寒霜而敲不响的战鼓,都把我们带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境界。
  C.《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后代的赋和一些议论文多受其影响。
  D.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望洋兴叹,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B.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被贺知章称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者。
  C.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其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富于诗情和哲理。
  D.司马迁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要》)。
  6.将下例几句话按顺序组成一段通顺的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1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2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3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4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5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A.○5○1○3○4○2     B.○4○2○1○3○5     C.○4○2○5○3○1     D.○5○4○1○2○3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2分)
  【甲】                            种树郭橐驼传(有删节)
  [唐]柳宗元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