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51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李小华等
  单
  元 单元
  知识点 课题 知识点情况 备
  注
  第
  一
  单
  元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了解作品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
  4.激发学生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其情操。
  1.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
  1.字词: 
  莽莽 妖娆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一代天骄 风流人物 
  2.作者: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2.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3.诗歌体裁:
  词,又称长短句。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诗歌结构: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4.写景特点:
  ①虚实相结合。前十句是谢了眼前的实景,而“须晴日”散句则是作者的想象。
  ②动静相结合。“冰封” 的凝然安神与“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
  ③对偶、比喻、拟人、夸张修辞的运用。
  ④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写他们舞、驰,就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
  ⑤情景交融 
  景物描写大气磅礴、奇伟雄浑,而又生机勃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充满豪迈奋发的感情。
  第二课时.
  1.下阙内容:
  由过渡句引入下阙的议论。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2.主旨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3.衔接的写作手法:
  ①过渡句的运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②引领词的运用。
  “惜”总领下边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人物的评论,同时也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的基调,包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
  上阙中“望“一词也有相同作用。
  4.诗歌表达方式:
  写景、议论、抒情的恰当结合。
  上阙写景,寓情于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阙议论,由静而生,想到历代人物为之倾倒哦,并对这些人物加以评述而寓情于议,蕴含对祖国的申请,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则直抒胸臆,点名主题,抒发豪情。全诗熔议论、抒情与议论为一炉,使主题突出,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5.诗歌语言特点:
  ①语言非常精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②词中多用四字短句,节奏羡慕,使全词在韵律上颇显豪放的风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