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4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林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悼词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对作品进行阅读、比较、沉浸、体悟,理解其丰富的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启思想闸门,进行人格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结构的把握,了解马克思卓越的贡献,感受马克思伟大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精准语言的品味,体悟作者对马克思悲痛悼念、赞赏崇敬的深沉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每人制作一份有关马克思的剪报并在班内作交流,了解伟人的革命斗争史、科学研究史、苦难生活史,为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深厚的情感内涵奠定基础。
二、导入新课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的首句和尾句,仅从这两句中就已能感受到这部著作撼人心魄的力量。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篇幅不大,中文版只有25000字,但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由此获得了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16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已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传遍全世界,被公认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文献。
三、作家作品
1、卡尔•马克思(1818-1883):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2、解题
3、悼词简介:
悼词往往都是从某人的逝世写起(述其哀),接着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功绩,作出应有的评价(赞其功),最后用切合死者身世、职务、贡献的悼念语(颂其德)结束全文,表达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哀思及对生者的激励。
对应的情感按常规一般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哀悼、怀念
四、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1、熟悉课文,理清逻辑层次。
马克思逝世,损失不可估量
两个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点→面)剩余价值的规律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广→深
(6)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
两个参加推翻资本主义事业
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深远影响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
永垂不朽 人民:尊敬、爱戴、悼念
2、小结过渡:这篇悼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同样是准确精练且感情深沉。
五、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注: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体悟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只作思维、方法的必要点拨与引导。(“思考一切”——出自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却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而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正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一)述其哀
1、阅读经过删改的文段,谈谈与原文表情达意的效果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