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7530字。  2009年福建省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
  第I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分为黔中、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地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两句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见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现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级。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昊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3分)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3分)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 ”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3分)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的文字,完成4——7题。
  妈  嫂
  黄自林
  嫂子是村里娇小俊秀的妹子。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是一张沉重的铁犁,只哥哥一个人拖着。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村里人劝嫂子,说嫂子肯定会被拖累死的。
  嫂子出嫁那天,她的哭嫁歌唱得又多又好,亲戚大多都被嫂子唱哭了。那时修二角钱一碗的米粉,嫂子竟然挣了三十四元三角哭嫁利市钱。村里的哭嫁女没谁能挣到嫂子的一半。
  嫂子嫁来的第三天就是九月开学。两个姐姐读初中,二哥三哥读小学。家里没钱也没值钱的东西,嫂子一分不留地拿出她的哭嫁钱,又拿出陪嫁的几匹的良蓝布,为我们几个一人缝制了一套新衣裳。还差些不够,哥和嫂子就去担柴卖,我们几个也去,大大小小七个人排成一长溜儿,好多人替嫂子流泪,她是才过门三天的媳妇呀!妈妈哭哩,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家乡的湄河是一条养人的河。嫂子让我哥在河里捕鱼,她去圩上卖。清早晨雾未散,嫂子就在河边望我哥的竹排,夜里又挑一盏渔灯坐排尾为我哥壮胆。每当捕到一只值钱的鳖或一条河鳗,一家人都要高兴许久。嫂子出奇的倔强,明日分娩,今天还挑一担红薯苗上岭田种红薯。嫂子虽苦虽累,却没病,祖宗保佑我嫂子不会倒下。
  没几年,多病的妈妈就去世了。村里有个习俗,在妈妈灵前焚一根竹筷,竹筷倒向谁,妈就最疼谁。我们一齐围着竹筷跪,结果竹筷旋了一圈儿后,倒向了嫂子。妈妈心里有杆秤,嫂子在妈妈心里的分量比谁都重。嫂子哭着向妈妈磕了无数个响头,那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冬去春来一晃十年,姐姐和哥哥得益于嫂子也得益于苦难,上了中专、大学。嫂子的青春年华出为我们耗尽了。嫂子老了,我们长大了。
  我们不知怎样称呼我们的嫂子。村里所有的人没谁能及我嫂子的零装潢。嫂子像妈像姐,嫂子生命和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永远不可能分开。
  姐姐从卫校毕业出来工作的那年,有一天姐姐回来,一进家门看见嫂子的身影,就喊“妈——”嫂子回过身姐姐才看清是嫂子。姐姐又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