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50字。
  《劝学》教学设计
  广东华侨中学李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熟悉并背诵课文,学习本文的主要观点,领悟学习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
  2、学习比喻论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老师只需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就可以了,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喻论证法。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疏通文意。
  2、通过研讨掌握比喻论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荀子生平
  2、荀子的思想主张
  3、解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或者放录音,学生听读,正音)
  2、找出有哲理的句子。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疏通文意。
  2、学生将难点列出,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并补充。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