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50字。
  走进作品    巧妙表达
  ——如何提高作品的情感感染力
  韩英振
  文学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情感的三维体,即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感、读者感情。因此,加重作品的感情砝码,以情夺人,是提高作品品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文章生命力长久之所在。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出师表》、《陈情表》两篇文章,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久传不衰,其因素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浓厚的感情。前者表现的是诸葛亮对蜀汉的赤胆忠心,后者流露出的是李密对祖母刘氏天地间的至孝之情。那么,如何才能使的感情显得强烈浓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哪?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典范的作品,进行一下简单分析。
  一、作者走进作品,与作品同悲喜,形成同一感情脉搏。
  作者要想写出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作品,必须首先走进自己的作品,与作品同悲喜,形成同一感情脉搏,使的自己的心与作品的“心”进行交流对话。大凡优秀的作品都融入了作者无限情思,耗尽了作者诸多心血。贾岛的“两句三年的,一饮双泪流”,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就说我时时刻刻都被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感动着。比较著名的,有一个情节是“汤显祖哭《牡丹亭》”。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的过程中,当他写到小姐杜丽娘因思念梦中书生柳梦梅而香消玉殒,一命赴黄泉时,禁不住潸然泪下,悲痛欲绝。贾岛、曹雪芹、汤显祖,他们都走进了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感情与作品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后来证明,这些作品都引起了读者情感的长期共振。据说,乾隆时期,就有人因读了《红楼梦》而发疯发痴的,至今,民间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了《红楼梦》,不死就得病”,可见其作品情感感染力是多么巨大。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未尝不为柳梦梅、杜丽娘两人因爱而死,因爱而生,自由出入于生死两界的浪漫情节而心里湿漉漉的。
  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文学家都是可以回到现实的疯子之说,运用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际就是要求,作者要走进自己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同悲喜,形成同一的感情脉搏。
  二、典型细节精摩,扣动读者心弦,使作品融入读者心灵世界。
  关于细节,恩格斯曾这样说过:“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所说的“细节真实”,我认为并不是一种生活原生态的真实,而是一种“艺术真实”。谓艺术真实,即是表现力最强,内容最丰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最为密切的典型细节。这种细节或为一个动作,或为一个场景,往往着笔墨不多,但三言两语中却蕴涵着无穷的内容,饱浸着人的丰富情感,足以打动读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其中有这样一个动作细节描写“垂死病中惊坐起”,一个简单的动作“惊坐起”,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元稹听到朋友白居易遭遇贬谪后的惊恐、愤怒不平的心理变化反应,及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运用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最为成功的文章,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高中教材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以项脊轩为媒介载体,让人的活动穿插于其中,向读者传达出了一股浓浓的亲情。在这篇课文中,共有三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三种亲情关系。
  母亲叩门问饥寒:“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此处细节,只有一个动作,“娘以指叩门扉”,两句话“儿寒乎?欲食乎?”,但已活画出了一位生活于封建读书人家的妇女形象,她小心谨慎,充满着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心肠,可谓表现力强,感情真挚而动人。
  祖母赠象笏:“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