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880字。北京市各区2009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专题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 语文试题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杰出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的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树有一方形石 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在那 里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俯仰低徊,默想着徐渭的生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四绝的文学、艺术大家并非恃 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连应了八次乡试,连举人也未考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坐牢六次,先后因受刺激自杀九次。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对徐渭不这样安排,徐渭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在科举考试中从秀才到进士一路顺利,以他的才华,那也就成几品大员 了。不但有锦衣玉食、红袖添香的幸福生活,很可能还会有宝马香车、随王伴驾的美好未来。(皇帝需要文学弄臣啊!)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献给名级当权者,如果碰巧遇上了袁宏道这样的吏部官员,即使不拉扯他给他个官职,在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 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回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疯狂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它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时尚、摧眉折腰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绘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垢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我们所有的今人。我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当年的大人先生们,痛斥当时龌龊的世俗,发几声长叹,给徐渭以深深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我了。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不说是王国,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它曾经蒙尘,曾经遭垢,曾经枯萎,但它却从不曾死亡。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而且,不管今后世事如何变迁,它也会永远葱茏下去。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房中度过的。
  B.作者写道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臂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将参加国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早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
  18.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含义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1)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是徐渭先生悲悯我”?(2分)
  20.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5分)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7.(4分)A  D(A挂有匾额的老式瓦房是重新修建的,徐渭所居几间草屋已塌,D强加因果,徐渭作品的特点,主要源自命运的打击与他不屈人格的矛盾造成的内心焦虑。“强心铁骨、才横笔豪”是徐渭书法的特点,D项表述为“作品”的特点,不准确。)
  18.(4分)徐渭有旷世奇才又不恃才做物,(1分)热爱生活,(1分)却屡遭打击,(1)一生穷困潦倒,直至死去。(1分)
  19.(1)(3分)假想与现实中徐渭的真实人生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他在困顿中坚守的难能可贵。(1分)进一步表达了对徐渭人格的敬佩之情。暗含着对世态的嘲讽。(1分,答出一点即可)
  (2)(2分)因为作者看到了自己与徐渭的巨大差距,(1分)在命运的考验面前,自己缺少自信,缺少独立的精神领地。(1分)
  20.(5分)用青藤指代(或“比喻”)徐渭,(1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1分)全句强调了徐渭精神永存。(1分)表达敬仰之情。(1分)照应了文题。(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湖光塔影
  宗璞
  ①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读书,黄昏在杨柳岸边
  散步,习惯了,自然觉得燕园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难以分开。燕园的诸般
  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
  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
  ②小时候,常在湖边行走。只觉得这湖水真绿,绿得和岸边丛生的草木差不多,简直分
  不出草和水、水和草来。又觉得这湖真大。在湖岸边看着鱼儿向岛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
  整齐的波纹,“鱼儿排队!”我想。夜晚,在梦中,我便也加入鱼儿的队伍,去探索小岛的秘密。
  ③一晃儿过了几十年。我在经历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
  花晨月夕,四时风光。未名湖,湖光依旧。那塔,应该是未名塔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它投
  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时,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绿,塔影在
  湖光中,檐角的小兽清晰可辨。阴雨时,黯云压着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开。雨
  珠儿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层水汽。塔影摇曳了,散开了,一会儿又聚在一起,给人一种迷
  惘的感觉。雾起时,湖、塔都笼罩着一层层轻纱。雪落时,远近都覆盖着从未剪裁过的白绒
  毡。
  ④月夜在湖上别有一番情调。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钟亭的小山,山侧有树木、草地和一条
  小路。月光在这儿,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转过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见月色照得一片通
  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宽阔了许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树丛中的灯火,很
  快显示了湖岸的线条,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风致。行近岸边,长长的柳丝(乙)着月色湖
  光。水的银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