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600字 湖北省2009届高三最新试卷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华师一附中2009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信息卷(二)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蔡元培比冯友兰“老实”?
  ——读《欧洲大学史》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作为学术新思想的发源地,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近800年的历史里,它经历了多次的蜕变和重生,直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模式。四卷本的《欧洲大学史》立体地再现了这一过程。
  一本北大前工作人员的著作中提到,冯友兰认为,应该把北大的历史往前推,一直推到一千多年以前的书院。如此一算,北大的历史比最古老的欧洲大学还要长得多。只是我们猜想,以如此方法计算,欧洲人是否要重提柏拉图学园,然后中国人再拿太学等机构来比附。冯友兰先生的出发点,从情感上可以理解,然而从事实认定和判断来说,却无法让人苟同。姑且不论中国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有着极大的区别,即便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之间,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授和学生的来源等各个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不同。盲目和牵强的比附,恰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运用“精神胜利法”在“我祖上比你阔多啦”的弱者心态中寻求自我安慰。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清楚地说过,中国近代大学主要是模仿西方,受传统书院影响不大。台湾学者许倬云也持这一观点。在我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说法比冯友兰先生“老实”得多。
  但是,冯友兰的倡议牵涉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太学、书院,为什么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的大学?而这一问题,又可在《欧洲大学史》中寻找到一些端倪。按照学者格伦德曼的观点,“概括地说,刺激大学出现和成长的根本原因是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探索知识的欲望’。”当然也有人宣称,人们刻苦学习的动机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 ”。
  尽管大学诞生之初并未把自己的目标确定在为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培养专门人才方面,但是,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确实在长时间里从大学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不约而同地对大学表现出相应的热情和支持。在林林总总的欧洲大学中,很少有整齐划一,听命于一个权力机构,充当其驯服工具的时候。在古代中国,太学和书院一直处于皇权统治的宗法专制之下。因此,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在教学内容方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最主要的四个学院是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哲学、算术、几何、建筑、音乐等都是传授内容。而在中国,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的大儒们在书院所传授的多为儒家经典,通过讲授对于儒家经典的诠释和注解阐发有限的“新知”。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被视为“奇技淫巧”,很少得到重视,更不必说公开传播。
  对中国文化颇有感情的李约瑟,提出过“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尽管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莫衷一是。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很难说与只注重“修齐治平”,轻视其他知识和自然科学的传统思维无关。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内,中国的大学史写作和研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一样,处于不折不扣的初级阶段。很多大学校史馆或者少数研究者的大学史著作,仅仅只是原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类,根本谈不上研究。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欧洲大学史》为之树立了一个典范。
  (选自2009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6.下列有关欧洲大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学术新思想的发源地,欧洲大学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B.近800年的历史里,欧洲大学经历了多次的蜕变和重生,直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模式。
  C.欧洲大学诞生以来确实为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从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那里得到了相应的支持。
  D.在教学内容方面,欧洲大学的最主要的四个学院是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
  7.对画线句子“蔡元培先生的说法比冯友兰先生‘老实’得多”中“老实”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朴实  B.理智  C.客观  D.可爱
  8.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中国的太学、书院,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的大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太学、书院老是运用“精神胜利法”在“我祖上比你阔多啦”的弱者心态中寻求自我安慰。
  B.缺乏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不足,“探索知识的欲望”不强,人们刻苦学习的动机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 ”。
  C.在古代中国,太学和书院一直处于皇权统治的宗法专制之下,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D.中国的大儒们在书院所传授的多为儒家经典,阐发有限的“新知”, 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很少得到重视。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有着极大的区别,中国近代大学主要是模仿西方,没有传统书院的影响。
  B.哲学、算术、几何、建筑、音乐等都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传授内容,而中国的大儒们则对以上内容一窍不通。
  C.中国若不注重 “修齐治平”,不轻视其他知识和自然科学,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就不可能产生在欧洲了。
  D.中国的一些研究者的大学史著作,仅仅只是原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类,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与《欧洲大学史》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12分)
  6.D(欧洲中世纪大学)
  7.C
  8.A(答非所问)
  9.D
  湖北省襄樊、黄冈、宜昌、孝感、荆州五市2009年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期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