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8640字。
  景德镇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坍塌  险滩  截瘫  贪污受贿  昙花一现
  B.拮据  狙击  拘束  鞠躬尽瘁  奇货可居
  C.应届  英雄  赝品  义愤填膺  草长莺飞
  D.凭借  评价  濒临  暴虎冯河  萍水相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蹓马  删繁就简  瓜剖豆分  生在福中不知福
  B.妥贴  心率不齐  长嘘短叹  不以一眚掩大德
  C.坐钟  个中滋味  无妄之灾  无所不用其及
  D.镌刻  椎心泣血  不修边幅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了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了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与运用。
  (2)虽然车次不同,但在吃午饭时,参加会议的人还是    到了。
  (3)我国三大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走红,这是我国互联网产业步入    并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体现。
  A.熟悉  一起  正规    B.熟习  一齐  正轨
  C.熟悉  一齐  正规  D.熟习  一起  正轨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我们处于多高的位置,都不要登高自卑,而应充分相信自己。
  B.这位艺术家不禁大发感慨:“我们中国专门有这么一帮人,唯恐天下不乱。人家干正事,他们敲边鼓。”
  C.张群平日极狂妄,目中无人,但在龙隽面前却不敢放肆,不知龙隽有什么法宝。这真是卤水点豆腐啊!
  D.她向媒体描述道:“那天我在公园玩时,一只黑猩猩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吓得我惊叫起来,不由自主地上下其手,眼睛也不敢睁开。想想真好玩。”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郦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细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B.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李老柱欠杨井井500块砖钱。”
  C.《兰亭集序》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被视为历代珍品,各朝各代都有人模仿。
  D.曹操用人不求全责备,他的“求贤令”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承认每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有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经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6.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7.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