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930 字。  山东省各大市二、三模及预测押题试卷分类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淄博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检测(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①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②,施及于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④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⑤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国策•乐毅报燕书》)
  【注】①乐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②庶孽:即庶子,妻生之子。这里指王子、王孙。③萌隶即百姓。④鸱(音痴)夷:皮口袋。⑤离通“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捐燕而归赵                捐:舍弃、丢下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数:列举
  C.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擢:选拔
  D.唯君之留意焉                唯:惟独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称于后世                   不谋于父兄
  B.而使骑劫代之将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C.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故敢以书对
  D.臣以所学者观之               臣之所大恐也
  11.下面六句话,分作四组,全都是表现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矛盾一组是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    ②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③而以身得察于燕            ④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
  ⑤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而后惠王深感后悔,所以在给乐毅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B. 乐毅认为自己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所以逃到赵国,但后来燕军失败,自己原来的功绩付之东流,因此也十分后悔。
  C. 乐毅认为先王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接受考察,从而得到先王的赏识与提拔。
  D. 乐毅认为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而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于是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4分)
  (2)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3分)
  (3)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3分)
  三、(12分,每小题3分)
  9. D(唯:希望、请。)
  10. D(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A都是介词,第一个“被”,第二个“和”; B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C第一个“以” 表示承接的连词。第二个理解为介词“用”。)
  11. A(③是乐毅说受到先王重用,④是乐毅称赞先王,⑤是乐毅说明自己的做事原则。)
  12. B(“因此也十分后悔”文中没有依据)
  四、(24分)
  13.(1)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关键词:自为计、而、何以、意。4分)
  (2)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与他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关键词:故、察、也。3分)
  (3)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的人未必有好的结局。(关键词:作、成、必。3分)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
  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结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错听别人的话,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于是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这样既损伤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为此辩解。大王派使者来列举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爱护我的理由,并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胆写封信来回答您。
  “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让称职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与他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因而才能亲自到燕国接受考察。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不受处罚,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可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车的强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先王仍不忘发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的人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您三思。”
  山东省莱芜市2009届高三二模(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
  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