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030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四单元测验题
  湛江四中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四单元测验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56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伎(jì)俩      孝悌(tì)     碑碣(jiē)      噤(jìn)若寒蝉
  B、歼(jiān)灭    果脯(fǔ)     回溯(shù)      休戚(qī)与共
  C、提(dī)防      哂(shěn)笑   伺(sì)机       悄(qiǎo)然无声
  D、趑(zī)趄        刹(chā)那    赝(yān)品      海市蜃(shèn)楼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防犯    曼延    枉费心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厮打    搏杀    一切就绪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缔造    愧叹    虎据龙盘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D、消蚀    辐射    洗耳躬听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下列括号里的成语与画线处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A、学外语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冲突双方在联合国特使的调解下,经过三天艰苦的谈判,紧张的局势终于得到了缓和。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不管怎样说,惟我独尊和妄自菲薄都是要不得的,狂妄和自卑貌似两极对立,深层心理却颇为一致。
  D、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B、现在国内有的大学二三年级虽都开有中文选修课,但每学年各只有25学时。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
  D、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的情景。
  二、下面的两段文字是从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节录的,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开究”,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6、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7、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越,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三、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