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字。
让和谐的音符在语文课堂奏响
Lixichang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在北京开幕,璀璨的烟火映照着鸟巢,其中,有一个节目是几百人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文明——活字印刷,他们不断变换着同一个字的不同字的写法,即“和”字。古代中国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极阴阳相和。现代人们希望和平,我国也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和谐的课堂才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能推动人和鼓舞人,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向往。构建和谐课堂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
师生平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只有平等对待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书育人工作中遵循“人格平等”的原则是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建立信任的基石。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分工不同,角色定位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记得《简爱》里有一句话:“虽然我很穷,长得也不漂亮,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我们的灵魂都将经过坟墓站到上帝面前,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其次,教师要用温暖的爱去感染学生。校园中的学生犹如花园里的一朵朵小花,它们的成长需要阳光的温暖,水分的滋养,土壤的培育。校园中的土壤就是知识,水分便是管理,而那丝丝缕缕的温暖,就是来自老师的关爱。教师的爱能让孤独的学生不再寂寞,让倔强的学生学会谦让,让自私的学生懂得关爱,使乐观的学生成为榜样,让奉献的孩子变成典型。师爱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来自教师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还有恰当的选择——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对教育时机的选择。师爱是点点滴滴的行动,哪怕是学生生病时一句关心的问候;犯错时一点真诚的宽容;退步时一次推心置腹的畅谈;还可以是大赛前几句热情的鼓励;学习中一次额外的辅导;困惑时一点细心的点拨。在一次次的关爱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才意识到自己不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这样他们就不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反而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了精神的支柱,他们不再畏惧困难,不再驻足不前,不再为一点小错而胆战心惊,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他们更不会畏惧挑战,担心失败,因为他们深信,不管结果如何总有人认可他的努力,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明白他所付出的每一点努力和辛酸。而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更想前进,更想把事情做好,因为始终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为他的成功而自豪,为他的失败而遗憾。能够让他们这样在意的一个人,难道不该是一个能够让他们乐意亲近,无比喜欢的人吗?而一旦这样的师生关系形成,课堂中的是师生关系能不和谐吗?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生益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 激发兴趣、人人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习兴趣就是直接维持和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直接地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爱好和追求。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