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也谈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江都市谢桥中学  许小秋
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后,小组讨论无疑成了广大教师心目中贯彻这一理念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的确,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但是,笔者在听了好几节公开课后发现,尽管大家都在用,可真正能将小组讨论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的,却不多见。不少教师往往只把它当作调节课堂气氛,使课上得更热闹的手段,从而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老师布置下讨论题后,学生团团围定,却听不到热烈的讨论声,或是面面相觑,或是相视而笑,或者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互相宣读;老师下令交流讨论结论结果时,很难看到学生们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不下的场面,听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答案朗读。
那么如何才能将小组讨论这一常用的方法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精心准备、设计。
一、编制小组。要在课堂上有效的开展小组讨论,当然首先得要有若干相对稳定的讨论小组。
关于小组人数,不少教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每组四人,前后两桌。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较合理的安排,原因有二:首先,人数少,能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易操作,开展讨论时前排学生转过身去就能相对集中,讨论结束后转过身来又恢复原状,省时省事。当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人数,不过一般来说不少于3人,不多于7人。
要注意优化小组成员结构。一个小组内,最好既要有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有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既要有性格外向型的学生,也要有性格内向型的学生。这样才会使同一小组的学生既能互相带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制约,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组与组的力量要相对均衡,否则就会出现整体素质高的小组讨论热烈,而整体素质低的小组连讨论都开展不起来的情况。
为了保证小组讨论不会成为某一两个好学生一言堂,小组成员中最好有明确的分工。要有一个组长,负责每次讨论的组织和讨论中的调节,每次都要安排主要陈述人,记录人,小组间交流时的发言代表。除组长外,其它角色不宜固定,应每次一换,具体分工可由组长把握。
小组一但成立,就应相对稳定,因为一段时间后他们间会产生一定的默契,这种默契有助于讨论顺利的开展。但也不能一直一成不变,一般来说,每学期可以重组一到两次,以保持小级成员间的新鲜感。
二、选择论题。论题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讨论的过程和质量。论题选择的原则就是:要有讨论的价值。
如果问题太容易,大多数学生可以较轻松地独立得出结果,就没有劳师动众让大家讨论的必要。
那是不是说越难的题就越有讨论的价值呢?这倒也未必。首先,太难的题,连小组中最好的学生也摸不着头绪,人人无话可说,学生就会失去讨论的热情,气氛沉闷,自然很难讨论出个结果,更别说发展思维主、提高能力了。再者,我们这里说的是否有价值并非是以其难易程度为标准的。而应看论题是否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就算是同一组的学生,他们也都是互不相同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