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复习策略
周口店中学 诗心
高考复习的一个铁定原则就是求实效,这个实效怎么求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查找问题、寻求策略、统筹安排、适当取舍,最大限度的开发得分点。查找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哪些在考前尚能突破,哪些不好突破,既使突破了也得不偿失;有了这个底儿,不妨大胆取舍,在统筹安排的前题下,给那些最可能得的、得的最多的考点“优先复习权”。60分作文占三分五分之二的分数就甭说了,36分到50分之间可是个不小的发展空间,这个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更何况因审题失误得18分以下不是危言耸听,因发挥出色得50分以上不是天方夜谭呢?因此,对作文的复习要高度重视,任何盲目的放任自流的做法都可能给我们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么,作文备考怎样做效果更好呢?对此见仁见智,我只想谈几个策略来激发同学们的灵感,走出一条自己的光辉的复习之路。
一、 稳操胜券
考场如战场,作文打擂也要先攥好入场券,保证登上擂台,不能还没登台
就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先求站稳脚跟,再施左右搏击之术可算第一方略。
这一策略主要是避免作文中的硬伤。作文的硬伤有哪些呢?一是偏,不切题;二是散,材料东拼西凑,中心太模糊;三是假,没有真情实感,胡编乱造;四是短,写不够字数,不但被扣字数分,还常常搭上内容不充实的罪名;五是草,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让人看了先倒胃口。
这里还得说一说审题的问题,“老生常谈”往往是不谈不行有必要谈。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得主——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在2003年高考中写了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人情与季节》,结果只得25分(试题见附页)。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撰文说,费滢滢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偏离了题意。这足以证明了审题的必要。
抽出一些时间,选择最典型的材料,扎扎实实地训练审题,是“花在刀韧儿上”的有用功。话题作文所给的内容一般分四部分:1.背景材料,2.引导语,3.话题,4.注意事项。我们不妨把所给内容看作需要阅读的文章,调动一下阅读所具备的能力:筛选信息、阐释隐语、整合信息、概括主旨。其实,审题又何尝不是在考查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在理解了背景材料后,把目光聚焦在“引导语”和“话题”上,重点审出下面三个问题:第一,导语是否规定或暗示了写作主旨?2003年全国卷导语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直到”“仍然”等词语及《智子疑邻》的寓意,实际上已暗示了主旨的倾向,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就是反弹琵琶、逆向立意,也要摸住这个脉。第二,导语对作文内容作出了怎样的限制?这点很关键。还以上卷为例,题眼“亲疏远近”、“正误深浅”、“关系”限制了写作内容,只写感情与理智显然不够切题。当然导语中不乏启发性的词句,如果思路一时闭塞,可拿它当钥匙。第三,话题的确切内涵是什么?“转折”有“方向、趋势转变”之意,写四季更替等一般变化,也一定是跑题了。
一般材料审题的基本功扎实以后,还要对“诗歌”“图画”等背景材料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