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br>
1. 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br>
2. 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br>
教学重点:<br>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诗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br>
教学难点:<br>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br>
课时安排:1<br>
设计思想:<br>
本课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br>
一、导入:<br>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有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的手法,感受新时代的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与古典诗词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美的熏陶,另外一种情的感染,另外一种文化的营养。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组当代探索诗篇。<br>
二、基本知识<br>
1. 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br>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争鸣;“四五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派;当今的流派纷呈。)<br>
2. 什么叫朦胧诗?<br>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不那么明晰易懂,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br>
它的出现,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在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于对中国文艺现代化的美学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但距离我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较远。<br>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这五个人在当时被称为"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梁小斌也被归人"朦胧诗人"的行列。<br>
朦胧诗的特点: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br>
区别:<br>
意象派诗歌要求诗人善于捕捉和提炼生活中极其普通平常的事物,发现它的美学价值和诗意所在,并且用“直接处理”(即不直接写出个人主观感情)的办法来给予忠实、精确的表达,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