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及释题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美观,实用。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符合自己的个性要求。明白 我打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读文章(这里主要指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好,孺子可教也!本文题目的含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作者介绍
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早年曾在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职务,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影响很大。主要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诗论》等。
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能给我们学习语文有点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