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提炼观点,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品味重要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主张。
3、体会“咬文嚼字”在古诗文中的表达效果。
4、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筛选、整合信息,提炼观点。
2、品味重要句子,深人体会作者的主张。
教学难点
体会“咬文嚼字”在古诗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示例引导 2、点拨启发 3、探究质疑 4、讲练结合
教学工具
1、课文朗读带 2、投影仪 3、课时机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让学生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字词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教师课余落实。
三、“咬文嚼字”的事例较多,可以适当引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通过“炼字”训练,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五、作者介绍从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句歇后语,大家听说过吗?“老鼠钻进书堆——? ” 对,“咬文嚼字”!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我们通过查词典,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从文学的角度,赋予了咬文嚼字一种新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作者主要观点
一) 放朗读带,要求学生紧扣“咬文嚼字”、“斟酌”、“推敲”勾画关键句子。
二) 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概括作者主要观点。
1、学生朗读自己勾画的关键句子。
2、师生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