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20字。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看法
上海市奉贤实验中学 石晓晨
“二期课改”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以为,这种理念贯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质疑”二字。因为,疑是求之源,正如古人所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说到底,读书无疑还不如无书。可见,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问题进行尝试。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预习生疑,把握学生
预则立,做教师的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但教师通常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只是通读三遍并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没有书面记录的要求。我认为这样的预习,由于缺乏始动机制、引领和监督机制而只能是走马观花,抑或任务主义。实践证明,课文只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粗略的印象,不能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等资料的好习惯,学生无动力更无疑虑地深入解读文本,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
对此,我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新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的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此种阅读贯穿整个预习全过程,第一次默读圈划生字词,第二次轻声阅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第三次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生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书写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提出自己的一点疑问,除朗读外其它内容都要进行书面整理,以便在课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释疑。
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教师的批阅其实是一种学生预习的检验和指导,千万不能简单了事,不能只看量的方面,更要看质的方面,否则学生将越来越不重视预习,不会深入地走进文本,况且教师粗略地扫视意味着学生的预习与教师下一步的讲课失去了关联。同时,如果学生的预习及其疑问没有给教师带来启发、思考,便使预习失去了价值,也会由此导致教师教学的无的放矢。所以,教师一定要细致地批阅《预习本》,了解学生对文本熟识把握的程度,甚至要做纪录,更要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偏颇和思辨、概括能力的缺口,思考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对文本普遍存在的疑点是什么,如何释疑和解疑等等。我想,这就是备课三大要义之一的“备”学生,任务重,但至关重要。
案例描述:
1.学生在预习《在那颗星子下》一文时,整理出很多本课的重要的生字生词(写出音形义),如:戳、揪、攒、撮、红殷殷等词,可见学生还是比较认真诚实,然而大部分学生却将红殷殷的“殷”注成yīn,这是错误的,“殷”是多音字,在这个词中应读“yān”,黑红色之意。是什么原因使很多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多音字,此外,即便查了字典,也没有认真去分辨该选择哪一种读音。——学生的疏忽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在课上,我先指导学生将本课的生字词列出,辨析、巩固,尔后,郑重其事地将“红殷殷”一词写在黑板上,抽了一名看似胸有成竹的学生板前注音,他的确毫不犹豫地写了“yīn”后自信满意地回去了,大部分学生都流露出认同的表情,然而我却严肃地问:有谁认为读 “yīn”是错误的?学生一时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