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650字。
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语 文 教 案
选修9 传记选读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掌握自传的文体特征,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丰富的心灵世界。
2、学习作者如何真实生动地体现传主生活,如何表达细微丰饶的内心情感,并通过细节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3、学会写自传。
1、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农历是七月十二日)出生在中国
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 邓文明(小平的父亲)的祖先从华南移居四川。他们本是客家人。 邓小平的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当邓文明确定第一个妻子张氏不能生育时娶了淡氏。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孩子,邓小平排行第二,也是三个儿子中最大的一个。 邓小平的父亲以后又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三个妻子萧氏为他生了第四个儿子。第四个妻子(夏伯根以前结过婚,她是带着一个女儿嫁到邓文明家来的)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因此,邓小平总共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弟弟、两个同父异母妹妹、还有一个异父异母妹妹。因为他十六岁就离开了家,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他直到四十多岁,才见到了这几位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姐妹。但他却永远也见不到他那位同父异母小妹妹了。 在邓小平的童年时代,主要的政治事件是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陈旧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自1644年以来一直占据皇位的清王朝。1920年9月,邓和他的叔叔以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轮船从重庆启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时也就开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3年6月,邓被选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这使他有政治工作可做。从此他不再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学生,而是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做工也是为了支持革命工作。 ……
二、推进新课——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1)性质:①、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 ②、文学性、艺术性。
2)功能:①、社会功能;②、教育认识;③、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 7)普通人物传。
三、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2.铁肩担道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及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掌握引用方法的运用。
3.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中李大钊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革命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欺侮,于是,多少有志之士为谋救国之道而四处奔走呼号。用他们肩膀担起救国的大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位勇挑救国道义的革命前辈——李大钊。
二、传主简介及背景材料:李大钊,字守常,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同志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他7岁入私塾读书,经过9年严格的私塾教育,被称为“奇才”。16岁时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